🔸怎麼陪,剛剛好?---如何幫助哀慟中的人
前天(6/13)我剛發完”新冠疫情下的生離・死別”這篇文章在網路,剛好手機還在手邊滑著,就看到來自不同朋友圈的友人,在說自己認識的人在這次新冠疫情下過世的悲傷消息,這種”死亡與哀慟離我們好近”的感覺,再次衝擊著我的內心,引人同悲,想要回文,竟一時語塞。
不知道你是否曾經跟我有一樣的經驗,身邊的朋友、親人、同事正在經歷喪親的哀傷,想陪伴給安慰,但想安慰卻不知道怎麼才能表達關心卻又不至於太過打擾?又或者常常有想要陪伴卻好像陪不到哀傷者心坎裡的感覺?
其實說真的,要同理一個正在哀慟當中的人並不容易,畢竟,他們剛經歷的撕心裂肺、刻骨銘心的傷慟,會產生很複雜的心理歷程,可能就連他們自己也都還沒頭緒,更何況是要對另一個人說出口。但雖然大多數的人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工作者,但我認為,只要有心,我們都能夠當一個溫暖貼心的陪伴者。
✍🏻下面我用[#HEART ]作為幾個陪伴的大原則提供參考。
🌿H︱Hear #傾聽。
作為一個好的陪伴者,一定首先要是個好的傾聽者。陪伴失落的人,最重是讓他能在一個安全、信任的關係中,可以放心的講述他自己,敘述關於事件的過程、失落的感覺…。當一個人能在你的傾聽中好好說,他就已經得到有品質的陪伴。
🌿E︱Emotion #情感支持。
所謂情感支持,是你對傷慟者因失落產生的種種情緒反應能有所理解,並給予支持與包容。因為一個人在經驗失去的歷程裡,會隨著事件的不同、失去對象的不同、時間的推移…而會有不一樣的情緒反應,同時,情緒不僅表達在心裡感受上,也可能表現在身體狀態上,這個複雜的狀態(想進一步了解,請見上一篇貼文 #新冠疫情下的生離死別),陪伴的人越能夠了解箇中的變化,並且讓他知道這都是正常的、給予適時的支持,就是給悲傷的情緒最好的承接。
🌿A︱Application #可運用的資源。
許多的時候我們會提醒,不要太快給建議,但若個案面臨的是實質上的困境而徬徨無助、無計可施,適時的給予對方需要的資訊、可運用的資源是很有力量的陪伴,也是可以推動個案為自己找尋解決方法的動力。但重點是,我們僅是提供資源,並不強迫對方接受。
🌿R ︱Response #合宜的回應
關於如何回應傷者,很需要陪伴者的自我覺察。往往在許多陪伴裡,陪伴者的自我需要會變成下意識的反應(例如:自我中心而沒有完整傾聽或強迫接受、把自己過往的傷重述當範本、無法承受對方情緒而打斷談或情緒流動…),這都會大大的阻礙你想要給的陪伴,也往往適得其反。因此,合宜的回應,多半不是"給予"反應,而是隨著對方的狀態”調頻”、”接納"後再回應。像呵護孩子般的體貼對方,提供他在悲傷中所需要的,敞開心房,接受他發生在他身上的事,接受他真情流露的狀態…如此,應該能更靠近合宜的回應。
🌿T︱Time #細水長流的同在
許多時候,當新聞熱度退去,大家對於事件以及當事人的關注如退潮般褪去。事發當下的混亂,當事人往往需要先把事情處理好,還未來得及留心自己的情緒,但能做的事情都完成,心裡的感受和需要會更被突顯,過去一窩蜂的關心此時若成了不再有人聞問,反差的空洞與孤獨,更令人心酸。
因此,在了傷慟中的人,甚或更需要細水長流般的同在,當有需要時,有人能陪、有人能聽、有人能懂、有人會在。不要害怕在熱潮過去後的關心會打擾,最簡單的一則簡訊,也或許是疫情期間的食物補給、更久之後或許就可以是一個晚餐的邀約,總之你可以用任何的方式讓他知道:「你需要的時候,我會在」。
給予幫助前,同時必須要評估自己的能量。有能力的人捐贈物資、有創意的人看版加油、有廚藝的人暖心送餐,而我,希望用心理專業也給出疫情期間#心的守護力,這是我希望給予的剛剛好的陪伴。
#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#心理健康
#新冠肺炎疫情 #死亡 #悲傷 #傷慟 #如何陪伴 #療癒
🆕歡迎追蹤我的IG 心理師的呢喃 #hearinnervoice